展現中華戲曲的深邃精美(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)
——近年戲曲梅花獎獲獎者創新啟示
核心閱讀:近年來的戲曲表演之所以呈現生機勃發的景象,在于廣大戲曲藝術家特別是梅花獎獲得者,注重對中華戲曲傳統精神與審美本質的繼承,并在此基礎上追求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
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獨特民族審美的重要載體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,戲曲表演藝術始終面臨轉化與創新的問題。如何傳承、怎樣發展,一直是擺在廣大戲曲藝術家面前的藝術選擇與時代課題。傳承是基礎,發展是目的。沒有扎實的傳承,發展如無源之水;只有傳承、缺乏創新和發展,戲曲藝術也會脫離時代,缺乏活力。
可喜的是,近年來我國戲曲表演藝術生機盎然,煥發出蓬勃的新神韻、新氣象。作為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,梅花獎覆蓋我國豐富的戲曲種類、集結當代戲曲名家,是當前戲曲表演藝術成就的集中展示。聚焦近年來梅花獎獲獎者的藝術創造經驗,或將回答古老的戲曲表演藝術何以在當代再煥生機,為更多文藝工作者“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”實踐提供有益啟示。
深刻領悟中華戲曲審美內涵,為其注入強烈時代氣息
戲曲藝術獨特的形態與審美表現,決定其獨特的創造規律與創造方式。戲曲擁有上千年歷史和完整的表演美學體系,其傳承者必須遵循千百年錘煉而成的戲曲美學原則和表演法則。同時,戲曲在每個時代都面臨如何滿足并不斷吸引觀眾的現實課題。正如京劇大師梅蘭芳所說:“一個古老的劇種,能夠松柏常青,是因為它隨時進步!”
近年來的戲曲表演之所以呈現出腳踏實地、生機盎然的景象,就在于廣大戲曲藝術家特別是梅花獎獲得者,努力探究傳統文化精髓,注重對中華戲曲傳統精神與審美本質的繼承,并在此基礎上自覺追求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。晉劇名家、女須生謝濤是近年來表演成就頗為突出的一位。晉劇盡管歷史悠久、前賢耀人,但其藝術風貌和地域性特點在時下卻有不小的局限。謝濤的成功恰恰在于她堅守傳統精華和地域文化特色同時,通過創造新形象、表達新主題,從晉劇劇種特色催化出醇厚清新、不俗不舊、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,推動晉劇走向全國,為這個古老劇種爭取了眾多青年觀眾。《傅山進京》《于成龍》《馬前潑水》等謝濤的代表性劇目,無不與時代、大眾審美緊密相連,與劇種、地域文化水乳交融,與自身藝術條件、審美理想、表演優勢相得益彰,表現手段極大發揮劇種、行當的傳統魅力以及藝術家的個人特色,所塑造的古代人物也體現出新內涵和時代感。
粵劇名家歐凱明、昆曲名家單雯傳承的也是地域特色鮮明的古老劇種。用傳統粵劇塑造英雄形象、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,這對演員考驗不小。在粵劇《刑場上的婚禮》中,歐凱明沒有讓人物向他和粵劇表演方式靠攏,而是自覺走進主人公周文雍,從人物精神氣質中尋找人物表演氣質、從情節動作中提取戲曲表現手段,在重點情節和戲劇高潮中充分釋放情感,真實又粵劇化的人物塑造令人稱道。單雯是近年梅花獎獲獎者中年紀最小的藝術家,剛近而立之年。昆曲有500多年歷史,藝術的束縛力很強:曲牌、表演,舉手投足無不規范在先。單雯這一代的聰慧在于,他們在藝術表現上追求精致精美,在氣韻上則既遵循古典之美,又善于在眉宇間讓今人會意古典人物心聲。
在傳統中求動力,在技藝中求手段,在人物中求傳神,在劇目中求發展。戲曲名家潛心探索戲曲表演的創造創新,通過優秀劇目、鮮活人物,展現中華戲曲的深邃精美,推動戲曲藝術融入當代生活,使戲曲表演更加堅定文化自信。
尊重戲曲本體、劇種特色,激活創新精神,拓展戲曲可能性
戲曲表演藝術家對民族文化的貢獻、對藝術價值的實現,取決于能否為歷史續華章、為劇種添風采、為時代留印記、為后人樹典范。戲曲大家蓋叫天曾深刻指出:“向老師學下來,這只是頭一步,不會運用,還是爛在肚子里,成了廢料:照搬照抄,透不出新鮮。”眾多梅花獎名家的表演創新嚴謹科學、腳踏實地,以以下三點最為突出。
其一,重規律、敬畏藝術,夯實表演創新發展的基礎。近年來戲曲表演領域已從根本上扭轉以往不注重規律、盲目解構乃至背離傳統的現象。傳承基礎上的創造創新,使梅花獎演員藝術底氣足、創造力充沛。京劇名家史依弘和王珮瑜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她們都是“四功五法”非常扎實的優秀演員,面對當代觀眾群體和審美訴求,她們在古典中醞釀時尚,在秀雅中透出親和,賦予傳統時代風采與個性魅力,贏得大量年輕觀眾的喜愛。
其二,堅守劇種本體、守正出新,把定表演創新的正確途徑。中國戲曲劇種繁多,戲曲藝術形態各有不同,其土壤是風貌各異的地域歷史文化。不同于戲曲表演一度出現的泛劇種化趨勢,近年來戲曲表演成果更多表現為強化本體的創新、出新,劇種特色更鮮明,流派、行當和個人特點更突出。錫劇名家周東亮是這方面的代表。他堅守劇種特色和吳文化特質。無論骨子老戲《珍珠塔》《玉蜻蜓》,還是新創編的《大風歌》《紫砂夢》,都能呈現傳統表演精華,突出流派唱腔。在此基礎上,他能高度滿足戲曲觀眾最注重的演唱,其演唱音色與技巧對觀眾具有巨大吸引力。錫劇也因為周東亮的創造性發展充滿活力、更具當代觀眾緣。
其三,開闊視野、精于吸收。梅花獎獲得者的普遍優勢之一,是大多接近藝術成熟期,視野開闊,充滿藝術創造的朝氣。他們雖守定傳統劇種,但修養、理念和創造的能動性、自覺性,賦予他們自覺的開拓意識。京劇名家王平與粵劇名家曾小敏就善于吸收,豐富人物表現力與劇目觀賞性。一出《華子良》,注重對京劇文武老生表演技巧的發揮,堪稱當代經典現代戲。王平對華子良的塑造,恰到好處地用活了話劇人物塑造的技巧。一出《白蛇傳·情》則尋回粵劇原就擅長的時尚出新。曾小敏貼近青年觀眾的情感體驗,以粵劇唯美細膩的表達沖擊青年人的審美“味蕾”,令人贊嘆不已。
著力表現新生活、塑造新形象、講好新故事
古往今來,戲曲總是隨著新故事、新人物、新生活不斷涌入,而更新表演傳統,煥發新意。今天,現代生活、現代人物越來越成為戲曲舞臺表現的主體。講好新故事、塑造好新形象,成為當代戲曲發展創新重要課題。
強調審美風格,讓舞臺藝術氣質與題材相協調,是戲曲表演成功的保證。滬劇《敦煌女兒》是近年來藝術質量上乘、表演創新成果突出的一部好戲。如何讓素來穿著西裝旗袍的滬劇,絲絲入扣地表現出西部大漠里的敦煌精神?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塑造舞臺上“敦煌女兒”樊錦詩的過程,不是駕輕就熟的水到渠成,而是經歷了從“似”“像”到“是”,再到“就是”的創造歷程。通過這出戲,茅善玉藝術和人生境界得到提升,對滬劇如何不失其審美特征地表現時代精神、時代楷模,積累了可貴的創造經驗。
開掘人物內心,營造情節與審美的熔點和看點,是戲曲表演塑造人物的有益經驗。有些劇種本身就具有塑造現代人物的天然優勢,比如豫劇。近年來,豫劇在現代戲表演上進一步取得跨越性突破。梅花獎獲得者賈文龍在舞臺上先后塑造縣委書記焦裕祿、村官李天成、扶貧干部馬海明三位當代共產黨員楷模形象。舞臺上三個人物各個不同,表演格調、藝術看點、段落精華都有獨特精到的設計和呈現。應該說,賈文龍的表演在豫劇現代戲人物歷史上留下了一筆,對傳統劇種的當代發展作出貢獻。
探索表現方式,巧妙運用新的講述手段,是戲曲表演吸引當代觀眾的妙招,這一點在戲曲題材不斷擴展的今天尤為重要。秦腔藝術家柳萍在這方面表現尤為突出。作為古老的劇種,秦腔的傳統和審美習慣一直比較固定,盡管內容不乏深刻創新之作,但敘述方式始終變化不大。這一點直接影響了秦腔表演的拓展。然而柳萍主演的《花兒聲聲》以其敘述的靈活,呈現出靈動的氣質,放開了演員的手腳,為劇種和藝術家個人的創新探索了新路。
通過盤點近年來戲曲表演取得的創造性成果,我們不難看出,“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”是眾多成功者共同的創造經驗與藝術道路,必將激勵更多文藝工作者加入到“兩創”實踐中來。
(作者為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0年06月30日 20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