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要助力,企業要發力(一線視角)
“不復工睡不著覺,復了工要操心的事情更多。”最近,浙江一位紡織企業主的感嘆,引起不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共鳴。確實,好不容易接回外地員工,企業復了工,也逐漸能夠開足馬力生產,但是上下游產業鏈仍未完全疏通,一些老訂單“跑”了、新訂單還在洽談中,產品一時銷不動,資金鏈自然也繃得緊緊的,這些都讓企業經營者倍感壓力。
面對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影響,各地黨委政府在推動企業復工復產、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,幫助企業紓難解困、共渡難關。以浙江省為例,率先出臺“穩企30條”政策“組合拳”后,又先后兩輪出臺支持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系列政策,并針對企業用工難、物流運輸難、產業鏈聯動難、資金周轉難、保外貿訂單難等共性問題,千方百計為企業提供幫助和支撐。
初步匡算,浙江通過落實落細中央和省一攬子減稅降費政策,全年計劃為企業降本減負2700億元;今年還將壓減政府開支約230億元,統籌用于疫情防控和穩企業穩發展等支出。這些政策“組合拳”既惠及大企業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,更考慮到廣大中小微企業;既關心企業復工率,更關注復產達產率;既管當下,更著眼長遠。
特殊時期,惠企系列政策如同“及時雨”,努力對沖突發性的不利因素,對復工復產發揮了撬動和輔助作用。然而,企業要解開難題、走出困境,從長遠看,起主導作用的仍應是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、內在活力,這才是更長久有效的“助推器”。近日,浙江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調整為三級響應,疫情防控戰已進入“下半場”。“前一時期的復工復產以政府推動為主,基本任務是確保風險可控下的生產經營恢復,暢通人流、物流、商流。”一位浙江省疫情防控相關同志坦言,“隨著復工復產的節點任務基本完成,企業不少共性問題初步得到化解,但許多個性問題還在不斷凸顯,需要企業努力解決”。
在疫情帶來的困難面前,有的企業嘗到了智能制造的甜頭,有的企業加快了“機器換人”的步子,一些地方和企業進一步認準了依靠科技賦能,走產業數字化、數字產業化的發展路子。記者在采訪中看到,在位于樂清市的正泰電器數字化車間,以正泰工業互聯網平臺為“大腦”、信息化系統為“神經”、無人物流系統為“血液”,智能流水線正顯現優勢。一名工人就能控制10臺機器,一條流水線就能兼容15道工序、同時生產20多種產品,滿產狀態保障訂單交付。在龍泉市,一家壓縮機制造企業在疫情期間拍板決策,6月底前投入兩條無人化生產線。企業負責人的話很有代表性:“疫情影響下轉型升級更迫切了,智能制造更得主動作為。”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“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。越是在這個時候,越要用全面、辯證、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,越要增強信心、堅定信心。”對于企業而言,越是面對困境,越要保持定力,面朝創新謀出路,轉型升級不停步。“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”,這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。
(作者為人民日報浙江分社記者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0年04月02日 05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